close
  December 16, 2008

【本篇未討論2006之後的產品】【第二次修正簡要版】



PART 1     鏈條的「力道」


1-1..
我個人所謂鏈條的「力道」指的是兩個方面,
第一個是:『會不會吃掉傳動的力量』;

PART 1     鏈條的「力道」

 

PART 1     鏈條的「力道」

 

第二個則是『對於加速的反應是否及時性』。

1-2..
而第一個在現今鏈條測試中,通常是不必要的了。
即使正向拉力值較低的「Shimano鏈條」其實也超
出人類使用需求...

第二個才是我注重的重點。車手在瞬間的施力或加
速時,
若感到鏈條的反應慢了一步,這個鏈條至少
對於攀岩車 /FREERIDE/BMX...的使用者而言: 是
不及格的。

除了Campy 10s 2000年第一代與WipperMann的鈦
合金鏈條之外,目前我沒遇過這方面不合格的鏈條
。有一些不合格的狀況在經過我瞭解之後都不是鏈
條本身的問題,而是車架後三角的強度不足或者是
輪組在傳動面的剛性不足所致。

附註:
Campy10s[1999第一代]與WipperMann TR10titanium
真是沒有實戰能力的鏈條。事實上,WipperMann九
速 的鈦合金鏈條也是一樣,完全沒有實用性。


一級車隊到2002才肯用Record-10套件不是沒原因的
。之前仍是用力道紮實的Record 9s系統。

附註:
我之前曾發函提醒鏈條公司購入RECORD  10S做研
發測試-->要特別注意不要買到第一代!第一代得大
齒盤組的大齒片剛性奇差;鏈條也爆爛... 要買2002
~2003年度或之後的版本。

附註:
SACHS PC80R因為發生過斷鏈問題而回召。

1-3.. 
雅邦與大亞的常見斷鏈原因不太相同,在我個人認為
雅邦是材料強度不穩定,以致於斷鏈處並不是發生在
常見的銜接目或Q-LINK的附近。而大亞幾乎都斷在Q
-LINK本身。 WipperMann都是斷在 Q-LINK 兩邊的外
環目。這可能同他們 Q-LINK 本身的強度比鏈條要強
好幾倍所致!

鏈條通常斷在最脆弱的那一點;不然就是『最剛強的
地方的附近』
!前者的例子是HG7701/HG93/HG73,
後者的例子就是WipperMann。

1-4..
個人關於鏈條的"摘要報告" 01 之"補充" :
-----------

**********
鏈條通常斷在最脆弱的那一點;不然就是『最剛強的
地方的附近』
!前者的例子是HG7701/HG93/HG73,
後者的例子就是WipperMann。
**********

關於這段話增加一些補充:

A.. 
WIPPERMANN喜歡宣稱他的Q-LINK的強度是其鏈條
目的幾倍,但是這種設計造成一種物理學上的錯誤「
物理上的錯誤」:應力累積在最剛強的之處":前後環
目""!平白無故增加一些斷鏈的機會。該廠牌的鏈條
斷鏈雖然少見,但發生的話都是在 Q-LINK 前或後的
外環目。

而「事故點」都是集中在特定地方,是很容易被拿來
做文章的

B.. 
為何我說HG7701/HG93/HG73是「斷在最脆弱的那一
點」的代表例子?而不是HG7700/HG92/HG72...

因為HG-7700等斷鏈點同大部分的鏈條一樣:車手銜
接鏈條的地方。(少有USER真的每次接練時都用
SHIMANO的專用PIN)可是CN-HG-7701這類工法的
鏈條斷鏈若發生幾乎全是在『使用專用銜接PIN的那
個外環目片被扯開』!

專用銜接PIN的外環目片---就是整個鏈條最弱的一點
!因為HG7701之類的鏈條是使用[鉚釘式]的PIN,包
含其專用銜接PIN也有一邊是[鉚釘式]的。可是--->>

 

專用銜接PIN 的進入邊當然不可能是[鉚釘式]的,而
這邊的外環目被PIN嵌合的力量是整條鏈條中最脆弱
的一點!
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力量會找到這個最弱的罩門來爆發的。


PART 2     鏈條的「左右柔軟度」

2-1.. 鏈條柔軟度的得與失

柔軟度越高的鏈條,升檔速度越快;退檔速度則較慢。
當然這不是升降檔速度的絕對原因,單就鏈條本身的導
角設計也是一個原因。


不過,變速速度不是PART -- TWO的重點。此小節的重
點是放在
『鏈條的柔軟度』關係到鏈條的使用壽命!使
用壽命不只是力量傳動減退的問題,還應該包括「變速
能力下降」。


2-2.. 斜向運作造成的破壞之後--鏈條變速精準度的變化

2-2-1.. 鏈條的斜向運作「被迫成為一種正常狀態

往昔總是認為鏈條運作的斜向度越小越好,越大代表力
量被耗損的狀況越多...   畢竟力量正向的由左右鏈片一
起均勻傳遞會比斜向運作時力量傳導偏於一邊的鏈片要
好~~ 但是有個狀況出現了:

A.. 
一些比賽賽道的設計[例如環義]會形成『選手由於集團
強度而無法有機會進行""正確""的變速動作』!在環義
賽一些終點時都可看到選手的檔位竟然是-->前最大配
後最大的極端斜向運作狀態。

那些一級車隊的選手怎麼可能會不曉得盡量讓鏈條正向
些運作會比較好呢?沒辦法,形勢所逼。常常沒有時機
可以再多喝個水及從容地正確變速。

這個狀況的出現也不會只有賽道特性會造成。越來越強
的集團運作強度也會形成這種逼迫....

幸好,另一個鏈條本身的狀況在更之前就出現了:

2-2-2.. 
更強化的「外環目鏈片與PIN的嵌合力量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應付斜向運作


B.. 
PIN 的嵌合力量越來越強等等原因---讓現今的鏈條比往
昔的鏈條更能應付斜向運作。應付斜向運作的能力增加
包含兩點-->力量的傳遞品質不會差很多;各個鏈目更不
易因斜向運作時而被擴張 [使外環目鏈片與PIN脫離而斷
鏈]。

"B"這個狀況就是 :
SACHS PC系列及YBA LG系列與HG7701/7800/93/73... 
等鏈條的特色。KMC X9SL亦是。

雖然並不是都採用[鉚釘式的PIN]....但是,更強化的「
外環目鏈片與PIN的嵌合力量」
就能完全解決問題嗎?

我個人不認為。

2-3..
斜向運作破壞後的鏈條

2-3-1.. 變速精確度的喪失與噪音的因而產生

斜向運作仍是會破壞鏈條的!強度越強的斜向運作的
破壞性越高,特別是表現在「變速精確度的喪失」。
嵌合力加強不代表鏈目不會被擴張,只是沒斷而已
但整個鏈條變的哩哩拉拉的,變速的反應變的遲滯或
者不滑順;寬度也不均勻了,有時因此引發噪音....

附註:
我自己設計的『動態斜向運作破壞測試』是---將檔位
調成53對26 [前最大對後最大],然後以一個約百分之
三的順風直線緩坡來間歇衝刺。迴轉速是由 100左右
瞬間爆發到170以上... 如此做個五次。

附註:
在我這種斜向破壞測試之中,HG-7701斷了兩條!都
是在其專用銜接PIN與外環目鏈片嵌合之處, PIN"非
鉚釘式"嵌合練片的那邊被扯開。

附註:
我本來認為KMC LEAN-Chain測試第二版在斜向破壞
測試中會斷,竟然沒斷。但我仍不認為我當初認定其
缺點是不存在的:『外環目鏈片的鏤空連上PIN孔』
。反而
我認為其沒有斷是因為『它的柔軟度』!

由此,進入『適度的柔軟度是必要的』的個人看法~

2-3-2.. 適度的柔軟度是必要的

KMC LEAN-Chain測試第二版之所以不斷,我認為是
因為它夠柔軟,不必像SACHS  PC99一樣得要硬碰
硬!硬碰硬的結果是--->雖然沒斷,但鏈條已被破壞
到運作不佳的狀態。或許正向運作時拉力仍然不錯,
但再度面臨斜向運作時的拉力傳導表現就很堪憂了,
何況還有變速精確度與噪音的後遺症。

破壞測試之後的KMC Z-9xxx與WipperMann 9X1/904
之變速精確度與噪音的變化也比其他的鏈條低的原因
,我認為也是左右柔軟度的問題。

2-3-3.. 柔軟度『加上』
鉚釘式PIN

當然,除了『適度』的柔軟度是對付斜向運作的方法
之外,『鉚釘式PIN』也是一個解決方法,YBA的LG
系列就是如此!並且其沒有HG7701的致命點 :   銜接
PIN有一端不是鉚釘式....

YBA LG系列才是真正的硬碰硬, SACHS PC99的硬
碰硬方式是不夠徹底的。

2-4..

我只是一個車友,不是車隊選手,我可沒錢鏈條經過
幾次有強度的斜向運作之後------就有一堆新的鏈條排
隊待命換上去。我要的鏈條是其最佳化狀態時期能維
持長久的,而不是爽個一場比賽就不堪用而拿去扔掉
的鏈條。



 

 

 

 

PART 3     變速速度與變速「質感」

3-1.. 手排車的CAMPY與自排車的SHIMANO

CAMPY與SHIMANO在公路車方面的變速感覺是完全
不同的,甚至7800與7700也有不同.... 最大的差別是
:CAMPY的變速清楚明確乾淨俐落,特別是後變速
的動作退檔;而SHIMANO DURA-ACE的變速感覺就
較含混,或者說是"滑順"。有人用
手排車與自排車比
喻CAMPY與SHIMANO公路車後變速器的變速質感差
異。


對我個人而言,SHIMANO 7800其實風格與7700差很
多了!7800感覺輕快明確,並且才真正稱的是上「滑
順」。

3-2.. 運用在CAMPY 10S的後變速"質感"與"速度"比較

3-2-1..
鏈條運用在 CAMPY系統時,我認為很難不去考量『
使用者對於其特有的變速質感是否能維持』這個課題
。因而
"標準"是在CAMPY這邊,這即使對鏈條廠是不
公平卻也是一個"市場現實"。


附註:
我個人的感覺一直是KMC DX10測試第一版的速度最
快,如果真是如此,原因我也不知道。當初是猜想 :
DX10測試第一版的外環目鏈片『內側導角』所致,
其與
KMC--Z系列鏈條的導角一樣-->反應比其他鏈條
提前。

附註:
再提一次-->在牽涉到CAMPY後變速器的變速質感時
的標準是一個市場現實的不公平標準。但個人建議
鏈條廠
把這不公平的標準視為是『一個商業上的
政治正確』!


附註:
至於SHIMANO九速的變速質感,標準倒不是以SHI
-MANO為準了!直接就變速的感覺是否明確且順暢
來比較。
 

但SHIMANO的7800十速系統的原廠系統搭配的的變
速質感--->鏈條廠們最好也是 : 
給予『一個商業上的
政治正確』的尊重。

附註:
沒有出品自己的飛輪組之鏈條廠在設計鏈條時,本來
就只能考量到『系統大廠原廠搭配的表現與特色』。


碎碎念------>

鏈片表面的細緻或粗糙應該不只影響運作滑順度的感
覺而已,應該也會影響到噪音的大小。


無論是公路車或登山車的八九速之前變速方面---我幾
乎不討論。因為變數太複雜。光一個大齒片"勾鏈鉚釘
"與"上下鏈導引槽與導角"的變化就一堆!


例如CAMPY 10S的大齒盤組大齒片的設計: 1999~
2001與2002~2003就不同。SHIMANO 9S則由1998到
2002之間就有三種設計。不同的設計相應不同的新看
法的提出, [事實上關於大齒片設計方面 --- 對我而言無
法用文字完全表達]



PART 4     

PART 4     

 

PART 4     

 

噪音

4-1 噪音的成因

我不清楚,特別是牽涉到導角問題的,如果這方面我也
懂,我或許可以去研發部門應徵當小弟。 ^_^

但噪音小的鏈條通常有幾個共同點:
鏈片無論內外或導角處的表面都很細緻。

4-2 噪音大小比較之一:迴轉之中
4-3 噪音大小比較之二:
後變速換檔運作時

噪音的來源有時是在後變速器的上/下導輪。

PART -- FOUR    結束    這章節還真沒內容


PART 5     Q-LINKER


5-0       Q-LINKER的必要


即使是「非鉚釘式PIN 」所嵌合的鍊條,每一次截鏈
接鏈都仍必須避開『同一個環目』,更何況是截鏈時
會造成外環目鏈片與其"PIN孔"更大破壞的「鉚釘式
PIN」嵌合鏈條......

因而使用鏈條的快拆式接頭Q-LINKER:不僅是有便
利姓,而且是有其安全上的優點...  而對於「鉚釘式
PIN嵌合的鏈條」而言:
 

Q-LINKER則是一種
必要的安全!

5-1 WIPPERMANN的得與失

5-1-1 得:最容易拆裝
WIPPERMANN的Q-LINKER是各個廠牌中最容易拆裝
的,而重點是在於『容易拆卸』!好不好裝不是重點
,每個廠牌都很好裝....

5-1-2 失:不是一個能正常運作的外環目
為了方便拆卸,WIPPERMANN設計出來的Q-LINKER
與鏈條本身的外環鏈目有頗大的差異!一般狀況下,
其Q-LINKER所構成的外環目運作尚可,看不出其是
一個明顯的遭因點或變速盲點... 但是,其抓不住『
舊飛輪的11T/12/13T』。

如果舊飛輪在之前是使用其他廠牌的鏈條,那WIPP
-ERMANN還有些可辯解之處。問題就在於:使用同
款號的WIPPERMANN鏈條的舊飛輪,裝上同款號新
鏈條與同樣的新的Q-LINKER之後出 11T / 12T / 13T
照樣跳齒!

這就說不過去了。

何況那些飛輪的運作里程數都沒有超過1000公里。
是舊飛輪沒錯,但卻是最佳磨和狀態中的舊飛輪。

5-1-3 數倍強度的笑話

這個在之前的章節提過。鏈條所有鏈目,包含Q-
LINKER構成的那個外環目在內,強度越均勻越好
。WIPPERMANN將Q-LINKER設計的太剛強只是
造成應力集中積累在其Q-LINKER構成的外環目的
前後環目。

YBA鏈條的斷鏈有被人懷疑是鏈目強度不均勻.... 
但其不均勻『並非是設計上造成某一點的強或弱
所致』,我是懷疑有些鏈片熱處理過頭了!又硬
又脆....

5-2 YBA與SHIMANO的錯誤

5-2-1
YBA是最需要Q-LINKER

例如雅邦的LG系列是「鉚釘式PIN嵌合」鏈條,其
在截鏈時是對於"外環目鏈片"的破壞遠比CN 7701
嚴重的多,因而其鏈條的接合是絕對需要Q-LINK
-ER的。而且需要的是能重複使用的。

但其"之前的"Q-LINKER的設計根本無法重複使用!
因為其Q-LINKER要拆卸時得要「左右水平扭開」,
這個動作造成Q-LINKER本身就受到破壞了[永久變
形],不適合再重複使用[雅邦自認為可重複使用]。
加上雅邦又只附一個Q-LINKER,這造成USER很大
的不方便。

附註: 
約在2005~2006 雅邦的Q-LINKER已改善許多許多

 

我特別提出YBA的LG系列之前的失誤的用意在於: 
像這類的鏈條,
有必要附能重複使用三四次的Q-
LINKER,以免使用者因為無法拆裝鏈條而「怕到
」,進而減少後續購買的興致。

5-2-2 有罩門的SHIMANO

CN 7701/7800之類的鏈條其實沒有Q-LINKER的[不
是可拆卸的與重複使用的],但我仍在這個章節提出
其「銜接專用PIN的缺點」:成為一整條鏈條運作時
最弱的的一環!

這在之前的章節提過,HG CN 7701也是屬於「鉚釘
式PIN嵌合」的鏈條,其
專用的銜接PIN也有一邊是
鉚釘式的,但PIN的另一邊自然不可能是鉚釘式,
造成鏈條受巨大且瞬間不易移轉的力量時-->容易由
非鉚釘式所嵌合的這邊的鏈片得到「宣洩與奪門而
出」的管道....


這仍回到一再提到的一句話:
鏈條[包含Q-LINKER
或任何型式的銜接接頭]的強度最好是均勻的。 過強
或過弱的某一環目將會為斷鏈的罩門所在。

附註:
斷鏈對騎乘者而言是很危險的。就算沒有因而摔車,
其『忽然無法傳遞的力道』會反擊到騎乘者的身體與
車架....

5-3 KMC與SACHS

5-3-1 KMC的得:最接近正常鏈目的Q-LINKER

比較各家的Q-LINKER,桂盟的是最接近正常環目,
因而不會成為鏈條運作時的變速盲點或噪音來源或
斷鏈點。

附註:
現在的我自己個人在銜接其他廠牌的鏈條時,都是用
用桂盟的Q-LINKER,還未遇到什麼缺失狀況的出現。

5-3-2  KMC的失:拆裝因而稍微困難一些

桂盟的Q-LINKER在協接後騎乘的過程中--->
會進一步
「擠壓」達到最佳的銜接狀態
。這個擠壓的動作讓事
後要拆卸時得要花費很大的力量!甚至拆不下來....

附註: 2006年KMC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完全改善了  如果
還拆不下來是因為有油塵及泥沙佔用"釋放的動作空間"


即使是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型號的結果也是如此。

至於「用打鏈器進行一般的接鏈動作」----對於任何鉚
釘式PIN的鏈條----->
不是什麼較不妥當的問題,而是
根本不允許的接鏈方式!


5-3-3
『中道』而行的SACHS[SRAMS]

SACHS的Q-LINKER是一個介於WIPPERMANN與KMC
之間的「依中道而行」的設計... 其不像WIPPERMANN
那麼容易的輕鬆拆裝,也沒有像桂盟那樣的接近正常
運作的環目...   但其絕對能拆的下來;並且也能正常運
作,不會成為一個變速或跳齒的盲點。

我想PC99之所以賣的好,不完全是品牌或通路或行銷
問題,
其沒有地方需要消費者『事先特別擔憂或之後
煩擾無法解決』的特色
因該也是個原因。

附註:
為什麼SACHS的PC-99的Q-LINKER一方面很接近正常
環目卻能順利拆卸?原因我不知道,這超出我的能力
。我只知道其不像桂盟2004年之前的Q-LINKER有那麼
明顯的「擠壓嵌合」過程....

5-4
Q-LINKER單獨成為一種商品?

5-4-1 X9SL
不考慮出給組車廠這方面的鏈條,而以自行車不同種
類所需的不同鏈目數來看:
可『重複使用三或四次』
的Q-LINKER應該是必要的

再者,也建議USER日後鏈條再度進行拆裝時:使用
Q-LINKER將可獲得最佳的安全性....

鏈條公司不可能在補修零售市場上去『事先』幫顧客
決定鏈目數!這點務必要清楚。鏈目數可不是什麼公
路車是多少而登山車又是多少這麼簡單的....

RC長度的不同;後變速器的四種腿長;大齒盤齒數
的多種變化;定鏈器的設計五花八門..... 這些種種因
素都會造成鏈目數需求的不同!


因而「提供116L」與「可重複使用款的Q-LINKER」
及「說明建議書」這三點是產品的必備項目。

5-4-2 通用款?

我個人之前曾故意把KMC的Q-LINKER拿去銜接其他
廠牌的鏈條-->都可以使用!且沒有什麼不搭配的地
方...
因此我個人建議Q-LINK其實在補修零售市場上
是可以『單獨成為一個商品的』。

要讓Q-LINKER成為一個商品且能通用於大部分的鏈
條品牌----自然有許多考量,而我的能力只能看出的
必要考量是:寬度!

假設九速鏈條的寬度是在0.68CM到0.66CM之間的話
,那麼『通用型的Q-LINKER的寬度取捨原則』:就
是取其最大值!0.68CM.....

這個最大值並非是市面上主要品牌鏈條中最寬的的
數值,而是該速別之下鏈條可以運作順暢的最大值。



PART 6     最後的一些雜論

6-1:  「突出的PIN」對於飛輪片的的破壞

幾年前一個車友發現到其XT八速的後飛輪片的側面
有很深的『鑿痕』
那個鑿痕看起來很像是被突出來的PIN打出來的...

個人很注重這個狀況!

PART 6     最後的一些雜論6-1:  「突出的PIN」對於飛輪片的的破壞幾年前一個車友發現到其XT八速的後飛輪片的側面有很深的『鑿痕』那個鑿痕看起來很像是被突出來的PIN打出來的...個人很注重這個狀況!

 

PART 6     最後的一些雜論6-1:  「突出的PIN」對於飛輪片的的破壞幾年前一個車友發現到其XT八速的後飛輪片的側面有很深的『鑿痕』那個鑿痕看起來很像是被突出來的PIN打出來的...個人很注重這個狀況!

 

因為鋼質的飛輪片都可以被
鑿出那麼深的孔痕,若是鋁合金的飛輪或甚至日後
可能出現的碳纖維飛輪片-->豈不是早就被鑿穿了?


假如真的會對飛輪片齒基下方的側邊造成破壞----
那麼建議最好找出真正的原因,在這方面建立完整
的KNOW-HOW!以避免日後發展一些頂級鏈條[特
別是輕量化鏈條]時,不會出現會對飛輪齒基下方
造成破壞的產品。

須知頂級鏈條及輕量化鏈條的使用者---是有一定比
例會使用到輕量化的鋁合金飛輪組的。

6-4: 「內環目」會咬齒?

6-4-1: 
其中鋁合金飛輪組的12T與13T會發生這種狀況---我
不意外,因為為了顧及12T及13T的鋁合金飛輪片強
度,在這的確是比較寬一些些...
我注重的是:『在
抓內環目內側空間時,要考慮到兩件事:

1.
鋁合金飛輪組的第一片11/12T會比鋼質的要寬一些


2.
即使是鋼質的第一片與第二片
11 /12 /13T也很容易
有S型的變形
,等於也是使齒的寬度變寬』!

THE   END   


以上的敘述是回顧這幾年我個人所接觸到一些鏈條的「使用
經驗與感覺及"測試"摘要」。 如果有所謂的重要「重點」的
話,應該都在這篇摘要報告       也
代表我的極限只能到這個
程度
,畢竟我不是專業的自行車車手或研發或測試人員。


兩次修改其實是大量刪除測試與比較數據......  
還有一些太過主觀鐵口直斷的
 



by :
姜雲峰 / 巴布路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BaBooLoo 巴布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